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女星

2009年香港电影总结:北上迷思

2024-05-20 来源:甄选明星

注:《阿凡达》预计本年度可以达到5800万。

(二)电影创作:自我重复与迷思

香港影评人汤祯兆在回顾2004年年初的香港电影时就提出“不变应万变的天枰”的观点,“在守成的对照上,我们可看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应用策略。《鬼马狂想曲》以许氏兄弟黄金时期作品为据,以逐场抽取的处理方式拼凑剪贴重拍,分别借《半斤八两》及《最佳拍档》等桥段及场面的对照效应,来吸引人注目。《见习黑玫瑰》当然以《92黑玫瑰对黑玫瑰》为致敬对象,但亦限于借惯用的成功招数重拍(如大合唱乃至药丸的设计)。和上一个十年不同,在后现代风格主导的香港电影岁月中,每一次的挪用基本上都暗含重新诠释及引申的巧思,‘致敬’是手段而非目的;反而在2004年的时势下,竟然真正把‘致敬’由手段化为等同于目的”。

而2009年,香港电影人继续的发扬光大这种将“致敬”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精神,将重复、甚至是山寨,进行到底!年度票房冠军《家有喜事2009》,便是其中的代表。

不可否认的是,八九十年代,黄百鸣曾以《开心鬼》系列、《家有喜事》系列、《八星报喜》等贺岁片一次次的在香港贺岁档中独领风骚,但在影坛上沉寂多年的黄百鸣明显还停留于过往的“黄金时代”,尽管将古天乐、郑中基、吴君如、姚晨等香港与内地一众谐星集合在影片里,却依然是端出来一大锅陈旧、过时的菜——不要》妄想影片如《家有喜事1992》或《家有喜事1997》般有无厘头到底的“尽皆过火,尽皆癫狂”风格(如果一定要说《家有喜事2009》的“尽皆过火”,则是那毫无节制的剧情编造与做作、重复),更不要妄想影片会有多少的创新,因为影片自始至终创作者似乎并没有想过要创新,而是利用一次次的桥段重复(如吴君如在家中的黄脸婆扮相,如脚底按摩等桥段)来拼凑笑点……可惜,这已经不是八十年代或者九十年代初,这些桥段也已经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停留在八九十年代初的香港电影阶段的作品,这无疑是给冰河期的香港电影雪上加霜,更悲哀的是,如此低俗、自我抄袭的作品,还能爬山年度票房冠军的宝座,无形中使得这类作品依然再三的制作下去,直至观众完全厌倦为止……

香港电影里并不缺这类范例,赌片题材、卧底片题材、武侠片题材等,都曾一度如火如荼,直至将本土电影的影迷观众赶出电影院,而今年的《大内密探零零狗》、《机器侠》、《七天爱上你》、《保持爱你》、《复仇》等,都是该导演对于自己过往作品的简单重复——不再是像《黑白战场》、《黑白道》般挖掘题材的新内容与过往经典作品进行对话,而是换一下包装重新推出,殊不知的是作品已经过了保质期,难怪观众不买账而票房收入越来越低迷。

食老本!文化研究者韩江雪在《香港的郁闷——新生代vs婴儿潮世代》里早就指出香港战后婴儿潮一代,借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腾飞而崛起,却在九十年代后期经济低迷后不思进取,甚至食老本,无形中影响着下一代的进取;汤祯兆在谈2004年年初香港电影的这种“不变应万变”时认为是“因为大家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迎接2004年。加上现实中有没有任何社会大事来刺激创作(如SARS事件),所以各自更倾向以保守心态去守成而非去破冰”。可惜,这种心态被延续到了数年后的今天,在合拍片里继续放大,甚至出现了张坚庭、吴镇宇等对内地市场了解不深却自以为是的创作者,而出现了《七天爱上你》、《追影》等作品。

固然,内地电影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落后于香港电影,但在录像厅、在翻版VCD、盗版DVD或者网络BT培育下的一代内地影迷,一方面可能对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有种情怀,但另一方面则接受到了更多好莱坞的高概念影片或者欧洲的艺术电影,而不是还简单的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里,长此以往则将对香港电影越来越厌倦。何况,内地电影这几年的成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九十年代时期,像内地今年的《风声》、《夜店》等,都要好于香港的不少作品。香港电影人林奕华就说,“香港的剧本一天做不好,早晚会在合拍中吃亏。或者说这是香港没有能解决好的问题,把它带到大陆来,大陆把它发扬光大了,它本身的基因里面有问题,有不好的细胞,结果带到一个本来好一些的身体里面,让它也瘫痪了”。

遗憾的是,2009年香港电影所缺乏的,恰恰是有创意与创新精神的作品,少数几部的如《意外》,但其质量越到后面越江河日下,尔冬升的《新宿事件》,虽然被形容是导演的多年心血,但并不协调的演员搭配与过大的野心,将影片的后半部分就像主人公铁头般,推到万劫不复的地步,倒是韦家辉的《再生号》,剧本很见功力。

(三)电影工业:北上神州

“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电影,而且这是‘人人’的第一部电影。不过我觉得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香港电影、内地电影甚至合拍片的概念了,戏只有好看不好看,看不看得懂。只不过这部电影主创是香港的、故事是发生在香港,演员有香港的……但这个电影不是为香港市场而拍的,我们首先是为内地市场,然后是国际市场。你们可以把它归结为‘香港电影’,但对我来说这四个字没有必要”,陈可辛在接受《电影世界》访谈时,认为现在已经没有香港电影、内地电影甚至合拍片的概念,而《十月围城》也不是为香港市场而拍,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为了内地市场——这正是当前香港电影工业的一个趋势:香港电影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地市场,而香港电影工业,也在逐步的北移。

还记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前主席文隽曾撰文表示回归十年香港电影的八得八失,“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得到国际荣誉,失去‘香港’这个品牌”、“得到新媒介做平台,失去传统的电影院收入”、“得到政府高度的关爱,失去投资者的信心”、“得到学院生力军,失去内行接班人”、“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合,失去独有的香港特色”、“得到愈来愈多颁奖礼,失去观众的关注和民心”、“得到免疫力,失去抵抗力”,这放在今年的香港电影来看依然很贴切,一方面是很可能在内地市场呼风唤雨,但另一方面则在香港市场输掉票房与口碑。麦兆辉与庄文强合导的《大搜查》便是典型,影片原本在2008年9月中在香港上映,但为了内地市场而不断的延期并删改,后来延至今年一月初在香港上映(内地市场则是在2008年12月底上映),影片被硬生生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港式喜剧,后半部分则变成内地的主旋律警匪片;邱礼涛的《同门》原本也是去年11月份的片子,后来同样试图进入内地市场而几乎延期一年上映,尽管内地最终没有通过而进入影院,但从内地版DVD可以看出影片的多处导演为了通过审查而补拍、删改的痕迹,即使在香港本土,原来的三级版被改为了IIB版,删剪了一些粗口与暴力场景,说明着导演在创作过程的“自我审查”。

香港电影人北上拍片不是新闻,但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创办公司、成立电影工作室,或者加入内地电影公司、与内地电影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等,则在今年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十月围城》是陈可辛在北京成立“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并与保利博纳共同成立“人人电影”公司的创业作,其工作的重心已经由曾经的香港,北上为北京;而陈嘉上、徐克、马楚成等也都纷纷签约内地电影公司或者在内地自组公司;曾经推出《无间道》系列作品的寰亚公司,则与上海电影集团等合组“上海寰亚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应当说,香港电影工业北迁,对于内地电影工业而言是一件很好的事,毕竟内地电影工业滞后了香港不少于十年;而对于这些电影人来说,不仅仅是有了就业或者创业机会,也是合拍片从磨合期转向于成熟期的一种途径,如麦兆辉与庄文强合导的《窃听风云》,在内地电影公司的主导投资下,内地版增加了廉政公署的角色,让刘青云扮演的警察与他有数次接触,但内地版则减少了刘青云威胁同事而让他放自己出去医院的细节——如此的改动无疑是削弱了刘青云这个角色人性灰暗的一面,加强了他试图想要力挽狂澜却无可奈何的、失意的“卡利斯马”一面,既通过了内地的审查,也赢得了观众对这个角色的更多同情,且在整体情节上可以做到自圆其说。如果将《窃听风云》与麦兆辉、庄文强在前不久推出的另一部作品《大搜查》相比,更可以清晰看到《窃听风云》在作品风格上的协调统一、质量上的改善。

不过,合拍片的问题,即使是香港电影工业北迁下,并没有完全的解决。对比《十月围城》与当年的《投名状》,记得当时陈可辛曾经拍摄了金城武被凌迟的戏,那段戏是让金城武表达其内心思想的一段,但陈可辛说,因为影片如果加上那段,会显得结尾拖沓,也影响了影片的协调;而在《十月围城》里,据说有一段戏是胡军的手下建议去刺杀孙母,但被胡军训斥了,胡军说,我们是军人,不是匪徒——这段戏原本可以使得胡军扮演的角色在影片里显得更加丰富与立体,也解释了为何胡军跟刺客们只是一心要刺杀孙文,但在影院版里被删除了,相反的,影院版保留了太多太多的煽情戏,甚至煽情到了不顾人物性格的地步。

与CEPA实施之初时合拍片的生硬化处理相比,如今的香港电影,在整体上以合拍为主导的状况下,发展趋于成熟,而像《十月围城》、《窃听风云》、《游龙戏凤》、《花木兰》等这些合拍片的成绩,明显要高于本土化的影片,更何况,像今年内地的《风声》、《斗牛》等,展示出内地电影人才的不俗驾驭能力。

(四)电影明星:本土缺失与外界流入

2009年12月,亚太影展与第一届优质华语电影大奖的影评人票选结果陆续公布,张家辉凭借《证人》中的“疤面杀手”角色再下两城,加上之前的金像奖、金马奖等,在本年度六度获得影帝,被文隽评论认为“2009年度的众多电影颁奖礼中,张家辉一枝独秀,鹤立鸡群,拿了六个奖,成全了他的电影梦,同时也使得这一年成为他的‘丰收年’”;而年度的华语片十大票房里,古天乐有《家有喜事2009》、《窃听风云》、《大内密探零零狗》三部作品入围,如果再加上排名第11的《扑克王》及第15的《意外》,古天乐在本年度取得了大约6300万港元的票房,占了年度华语片总票房的大约25%,成为年度最赚钱的香港电影人……

但是,除了张家辉与古天乐(准确说是除了古天乐,因为张家辉在今年只有一部作品《旺角监狱》上映,反响不是很大),在2009年又有几位本土电影明星让人印象深刻呢?成龙?任达华?梁朝伟?郭富城?刘青云?……成龙在《新宿事件》里算是很用心的转型之作,但成龙本人此前的形象已经被大致上定型为“一个好人”,虽然在《新宿事件》里是扮演一位悲剧性的黑帮人物,但尔冬升导演的抛不开的说教情结与成龙的英雄形象,与影片的整体叙事不大协调,影响了人物的深入刻画;任达华的明星身份,使得《天水围的夜与雾》不像《天水围的日与夜》般自然出彩,而在《复仇》等作品里只是延续他近几年的风格;梁朝伟在《赤壁下》、《东邪西毒终极版》都是那种得心应手的角色;郭富城倒是很认真的投入出演《杀人犯》、《白银帝国》、《风云2》,可惜剧本的先天不足影响了人物形象……

更严重的是,青黄不接成为香港电影圈的致命伤。固然香港还一直有选美选秀活动,也有TVB、亚视电视台,但选秀活动并没有给电影业提供优秀的表演人才,电视台更不像七八十年代般成为电影人才培养的“少林寺”(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加上年轻一代的心态浮躁、电影工业的北迁等,江若琳、徐正曦、王祖蓝、洪卓立、诗雅等,都无法在香港电影里独当一面,更何况说当接班人。

其实,香港明星的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在千禧年之后已经很明显,只是大家更多是从金像奖的影后多次由内地女星获得来谈女星的缺失,而影评人陈嘉铭也在《2008香港电影回顾》中以“消失”形容去年的香港本土女星,“不错,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的香港电影仍有陈慧琳(《江山美人》)及林嘉欣,不过她们都不是当下造星工厂的产物,演出的数量便不如上文的‘代言人’;至于鲍起静(《天水围的日与夜》)及刘美君(《性工作者2:我不卖身,我卖子宫》),却似是‘突然的出现’,都不是香港电影新人。钟欣桐因为2008年艳照门事件的困扰,以及早已养尊处优的张柏芝,甚至还有梁洛施的合约问题(虽然她在《深海寻人》入戏/魔出色),其实都造成了香港电影养分的流失,令本土失去了一些由千禧走来的电影新人足迹,叫电影创作者另觅出口”。

香港电影创作者要对明星另觅出口,加上合拍片的相关规定或者市场的考虑,内地或者台湾的明星自然的成为了香港电影业的新血补充的重要来源。以今年上映的香港电影来看,来自于内地的黄晓明、张国立、张静初、张涵予、赵薇、胡军等陆续主演了《神枪手》、《大搜查》、《天水围的夜与雾》、《游龙戏凤》、《十月围城》、《花木兰》等作品,而任贤齐、大S、张钧甯则出演了《神枪手》、《意外》、《大内密探零零狗》、《杀人犯》等作品,这些,一方面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另一方面,则无形中突出了香港本土明星的尴尬地位。

至于新导演方面,2009年的香港电影也显示出严重的后继乏人。按照金像奖“新晋导演”奖的要求,其必须是个人导演作品(联合导演的不算),且不能超过2部独立导演的作品,2009年的香港电影里,仅有云翔(《永久居留》)、周显扬(《杀人犯》)、张经纬(《音乐人生》)三位可以算是“新晋导演”,即使加上岸西(《亲密》)与联合执导的江玉仪(《很想和你在一起》)、火火(《爱得起》),也仅有六位,这成为了对去年年底香港电影发展局大力推广“新导演计划”的一个有力回应:林建岳所说的“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种大环境下,亚洲区的娱乐同业应该求同存异,不吝分享成功因素,共同创造商机”、“为此,我向大家介绍香港的新一代导演。众所周知,香港被誉为‘东方荷里活’,我们得享盛名,端赖很多成功因素,当中令我们引以为傲的,就是香港拥有创意无限的人才资源。我愿意与亚洲区同业分享这个成功要诀,并希望大家可以携手合作,共同创富”,变成了一个空话,而香港电影发展局的多年华而不实的做法,很值得反思。

(五)主流类型片:专业化的宿命

类型片的成熟是一个地区电影发展状况的考量条件之一,毕竟对于电影市场来说,类型片更加容易吸引目标观众群体的关注。香港电影虽然并不像好莱坞般有完整、成熟的工业体系,但在类型片方面,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已经成熟发展出武侠片、喜剧片、警匪片等重要类型及卧底片、功夫喜剧等重要亚类型。只不过,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电影逐渐陷于没落,类型片也趋于停滞状态,只有少数创作者致力于为类型片注入新的元素,如王晶的《黑白森林》、《黑白战场》,邱礼涛的《黑白道》,都是为当时的“后无间道香港电影”注入新的元素,作为一种回应与创新,而以杜琪峰为主导的银河映像,则一度被认为给回归后的香港电影注入了专业化的精神(传统的香港电影不少在制作上比较粗糙),如《PTU》、《跟踪》等,都是给予人物一种专业化的精神,并使得主要人物因为这些专业性能而死里逃生。

但是,如果说专业化的精神使得《PTU》、《跟踪》等这些作品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尽管今年的《神枪手》、《窃听风云》、《新宿事件》、《意外》、《复仇》、《十月围城》等主流类型片里仍然不缺人物的某种专业化的生存技能技巧,但最终结局却几乎都逃不过死亡的宿命。

因为艳照门事件延期上映的《神枪手》,讲述的是警队里的三位狙击手的故事,黄晓明因为一次解救人质时无意中开枪杀死人质,副手任贤齐为了个人利益作出不利于黄晓明的旁证使得他锒铛入狱,女友也过世(为何过世,影片里留下一片空白),而黄晓明为了报仇,出狱后与任贤齐等昔日的狙击手队友们作对,并遇到陈冠希这位新秀……擅于制作警察题材影片的林超贤,将警队狙击手这一精英中的精英搬上银幕,影片固然在剧情上含糊其辞,但狙击场面还是显出其在这题材上的掌控力,而最后,当年警队最优秀的狙击手黄晓明,以优秀的技术打败了多位昔日的对手,但被新秀陈冠希击中而死……影片里充满着死亡气息。

相似的是,郑保瑞导演的《意外》,虽然讲述的是杀手这个题材,但创作者也给数位主人公注入了优秀的技能技巧,如影片里的数场谋杀案,因为杀手们的处心积虑的策划,使得这些人为的死亡都看似天意般的“意外”;同样的,这些优秀的专业人才并不能逃过死亡的宿命,首脑古天乐的女友与队友都死于非命,自己则在一场毫无防备的刺杀下死亡……

而像尔冬升监制、麦兆辉与庄文强联合执导的《窃听风云》,开场数分钟的安装窃听器、中间的几段窃听戏,都被创作者处理的非常专业化,但这些专业人才,在影片的结局时,几乎都是以死于非命为终结,包括尔冬升的《新宿事件》、陈可辛的《十月围城》、杜琪峰的《复仇》等。

吊诡的是,这些影片,几乎都是本年度的主流类型片。影评人列孚曾在《地理文化·文化密码·类型电影——后港产片、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存在的根本问题》一文里探讨了类型片是合拍片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成熟的香港电影是从已有近七十年类型片经验中发展过来的,但中国内地的类型电影却曾经中断了近半个世纪,是一个断层。类型电影最大的特点是以市场为最根本依归而据此拍出不同类型的娱乐性商业电影。也就是说,娱乐性第一,内涵或什么意义之类是次要的甚或是毫无意义的……不过,内地对类型电影与香港的观念、运作至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尚处于‘试试看’、‘摸索摸索’这样一个原始阶段,《英雄》、《十面埋伏》没有‘侠’的感觉,出不了‘江湖味’,就是这样的原因,与成熟的香港类型电影几乎有着云泥之别”。应当说,2009年的合拍片里的主流类型片,已经趋于成熟(《窃听风云》、《十月围城》等影片的口碑便是明证),但与此前香港电影里借助于专业化来“拯救”主要人物不同的是,如今的“专业化”更多是宿命的无奈——这是不是香港电影人的一种夫子自道呢?当电影工业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内地的香港,逐渐融入内地,并将自身的专业化带入内地电影里,自己则有意无意的走向宿命的无奈?

(六)前瞻2010:生存还是毁灭?

2009年的香港电影,整体生产数量下跌至50部以下,本土票房收入甚至不如1981年,而主流的商业类型片,则呈现出宿命与无奈的趋势。于是,是生存还是毁灭,或者如何生存,则摆在了香港电影的面前,而2010年,则成为香港电影的一个临界点。

主流的、大中型的、商业制作合拍片,在2010年预计将会增多不少,一年多没有作品推出的徐克,将以《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回归影坛,林超贤陆续推出《线人》与《火龙》,陈木胜将在《新少林寺》进行《全城戒备》,而《九龙城》(陈果)的《七十三家租客》(曾志伟、叶念琛)在《苏乞儿》(袁和平)、《叶问2》(叶伟信)、《枪王之王》(尔冬升)、《锦衣卫》(李仁港)及《未来警察》(王晶)的保护下,掀起一场《全城热恋》(夏永康、陈国辉),甚至举行了一场《花田喜事2010》(谷德昭)……

另外,张婉婷的《岁月神偷》、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许鞍华的《得闲炒饭》、彭氏兄弟的《B+侦探》、姜国民的《撕票风云》、邱礼涛的《叶问前传》、张同祖的《功夫??咏春》、罗卓瑶的《如梦》、刘镇伟的《越光宝盒》、关锦鹏的《用心跳》、郭子健的《打擂台》、陈庆嘉的《人间喜剧》、庄文强的《飞砂风中转》、岸西的《月满轩尼诗》、王晶的《美丽密令》、阮世生的《财神到》等,预计也都会在2010年上映。更何况,香港电影素有制作快的特点,还将有不少作品在明年才投入制作,但也会很快面世。

不过,这些作品依然存在着类型单一化的问题,传统的动作片或喜剧片依然是2010年香港电影的重头戏,也比起今年的作品更加值得期待;而爱情文艺片有如开胃小食般成为年度电影的点缀,延续今年香港电影的大体格局;至于像《天水围的夜与雾》般的社会问题片,或者《怪谈》、《头七》般的传统恐怖片,恐怕也将是屈指可数。类型片的单一化并不利于一个地区电影的成熟,近几年因为电影市场的进一步萎缩,香港电影更加保守,如果在面向内地市场的情况下,香港电影人依然是如此的保守制作影片,恐怕不日也会被内地观众所唾弃,何况,随着世贸组织的裁决被WTO上诉机构所认同,内地市场将会进一步的向好莱坞电影开放,香港电影本身的优势,在好莱坞高概念影片的面前还有很大的差距,香港电影又能如何在内地市场保持竞争的优势呢?

香港电影已经在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将是被内地电影所取代,还是会凤凰涅槃呢?

相关阅读2009年台湾电影总结:后海角新宿事件票房时代的低迷成龙唯一一部被禁播的电影:耗资1.5亿,最终票房却仅有1300万成龙和吴彦祖也拍禁片!《新宿事件》《新宿事件》两版本相似99.9% 影片被指“内力”不足成龙“自由论”惹怒港台 《新宿事件》票房惨跌新宿事件票房新宿事件票房成龙“自由论”惹怒港台 《新宿事件》票房惨跌2009年香港电影总结:北上迷思